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三年级 语文 杨东生
学习目标返回顶部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性和体验式学习。
- 通过社会调查、博客交流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项目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成果:
- 《环境现状》项目调查报告;
- 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 《告资源枯竭城市居民书》;
- "奇迹创意"设计作品展;
- 果壳画展或废旧品手工作品展;
- 设计特色环保袋和环保广告语,形成作品集。
课的描述返回顶部
本单元以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基础,探 讨"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以课文中小村庄的毁灭为线索,进入"如何利用有限资源"的问题探讨,他们利用"百会"和百度地图等在线技术工具,开展课前探究活动;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工具及高级思维工具调查分析他们最关心的环保热点问题,寻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因素和当前资源现状,完成资源综合利用的初步方案,在班级主页或个人博客上,展示《告资源枯竭城市居民书》,并将其印制成传单,走进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发放、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
亮点返回顶部
感知课文:以语文学习为本位,由与项目学习密切相关的文本切入。
(03:02-08:15)
展示学生课外拍摄的照片或录像,导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问题;交流评论学生的课前探究性学习,由浅入深地解决4个内容问题,在线修改,达成基本共识;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分工搜索资源。然后按同质分组讨论破坏资源带来的后果。通过金山快盘将讨论结果共享给其他小组。在这个五分钟的片段里展示了技术怎样支持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而教师又是怎样在课外与课内、搜集信息与解决问题、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在线与在场之间,穿针引线、做好点拨、引导和分享工作。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数字环境里变得越是复杂,教师的位置就越是重要,这里显示,教师的位置是灵活的,动态变化的,是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帮助学生解决课堂里生成的各种问题的不可或缺的指导者和伙伴。
深化理解:
(08:15-19:50)
提出单元问题:导致小村庄毁灭的因素有哪些?利用因果工具,分析导致小村庄毁灭的因素。用排序工具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加以分析;提出第2个单元问题: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如何拯救自己?学生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在自己的电脑上分析。开放性问题确实是开启学生想像和逻辑思维空间的有效工具。这两个单元问题与项目活动的思维流程一致,让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自己生活的世界里的真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不仅学习课文,而且到与课文相似的场地做考察,再回到教室做分析。同时,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可视化思维工具,将学生的分析用因果探究和排序方式表达出来。技术让语文训练远离了空想和空谈,不仅训练了语言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声明]以上内容源自原“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